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MLB@運動視界Sports Vision 全壘打控制了今年的大聯盟季後賽戰場!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對於洋基和小熊來說,美國時間這禮拜三都算是個好日子。洋基靠著贏球讓自己離世界大賽又更進了一步、小熊也避免了在國聯冠軍賽被橫掃的命運。從非單一球隊的觀點來看,那一天對全壘打而言也是個好日子。在芝加哥,捕手Willson Contreras以一支陽春全壘打替比賽先馳得點、Javier Baez一個人就轟了兩發全壘打;道奇這邊則是由Cody Bellinger、Justin Turner各生產一支陽春砲。在紐約,Gary Sanchez也打了一支飛往左外野的全壘打 — 當天兩場比賽加總出現了六轟,而四支球隊加起來的得分不過也才10分;即便那六轟全是陽春砲,但仍包辦了總得分數的60%。

不消多說,60%是一個相當極端的數字,它應該被當成偶然才會發生的意外。然而,這也相當符合我們現在熟悉的趨勢 — 今年季後賽,各隊總共打下了234分、其中有115分是靠著全壘打所得;這表示,有119分是靠著全壘打以外的方式所打下。你應該能注意到,115和119分是幾乎雷同的數字。很明顯的,今年賽季早已被大家定位為大全壘打年 — 本季MLB的全壘打頻率是歷史新高等級。這個賽季我們已見到了無數的全壘打,甚至有些人開始覺得,那麼多全壘打實在有點無聊。然而無論你喜歡與否,它就是正在進行的趨勢。

即便所有條件都顯示,現代的投手在球場上會越來越吃香,但打者們仍竭盡所能地反擊、替自己找出一條生路;這是我們今年再熟悉不過的環境背景、也是一個你應該已經知道的概念。棒球分析家今年花了不少時間談論有關全壘打頻率、以及得分依賴全壘打程度的議題。我們知道棒球的攻擊產能跟全壘打絕對會有關連,但每年的關連程度多寡會有變化。感謝Baseball Prospectus網站提供了一項數據:Gullien數字。Guillem數字的概念很簡單:算出球隊有多少比例的得分數,是來自全壘打所打下來的。應該不複雜吧?所以,以下我將給你一個圖表。

這張圖表涵蓋了外卡制啟用以後的年份,也就是從現在回推至1995年;你可以見到Guillen數字逐年間在例行賽的漲跌(藍線)、以及在季後賽(紅線)的漲跌變化:

季後賽的那條線比較浮動,因為它本來就應該比較浮動 — 受限於較少的比賽場數,季後賽樣本數會小很多、而且只有少部分球隊能參與季後賽。自1995年後,季後賽Guillen數字的平均值是39%,最低點是2000年的28%、最高點則是2017年的49%;雖然這季是最高點,但今年的數字並沒有遙遙領先緊追在後的賽季 — 1998年的Guiilen數字是48%、1995年則是47%。此數值在每年間有起有落,但你也可以清楚見到,季後賽的那條線明顯有上升的趨勢;包括現在,已經連三年的季後賽有超過40%的得分來自全壘打。

季後賽的線呈現上揚趨勢或許不會讓我們感到意外,因為如果你改看例行賽的那條線,我們同樣能發現上漲的跡象;今年聯盟的Guillen數字是43%、自1995年後的大平均則是36%。在去年以前,這項數值從未超過40%;越來越多的攻擊產能來自全壘打,或許你已經發現這個趨勢了。全壘打如今已經變成支撐總得分產能的重要命脈。再強調一次,今年季後賽有將近一半的得分是靠著全壘打所打下,此數值比往年都還要更加極端,而我認為我們能再用另一張圖表做更深的研究。以下這張圖表的藍線顯示聯盟逐年季後賽的OPS、紅線則顯示扣除全壘打後,聯盟季後賽的平均OPS漲跌:

紅線比藍線低是正常的,因為OPS在扣除全壘打後本來就會下滑,全壘打是攻擊產能中重要的一部份。但若你看今年季後賽的平均OPS — 0.698、與1995年後的季後賽大平均(0.705OPS)相比,幾乎沒太大落差;但如果改看扣除全壘打後的OPS線,今年聯盟季後賽的0.528OPS、比起大樣本的平均(0.570),就要遜色許多。去年這個數字為0.524、再前一年則是0.509;或許樣本不夠大是季後賽數據的問題,但它仍能大致反映出整體的真實趨勢。季後賽的防守、投球品質都會更高,且未來可能還會更上一層樓;今年季後賽的平均三振率已衝破25%,得分變成得更倚賴全壘打、要在季後賽靠安打串聯擊倒對方真的很難。




from MLB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http://ift.tt/2xUHjD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