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NBA歷史上幾位非常經典的內線巨獸舉凡被譽為90年代的四大中鋒海軍上將羅賓森(David Robinson)、歐拉朱萬(Hakeem Olajuwon)、尤英(Patrick Ewing)到歐尼爾(Shaquille O'Neal),還有像是鄧肯(Tim Duncan)、姚明、肯比(Marcus Camby)、華勒斯(Ben Wallace)等幾位禁區巨獸,也締造了一些經典對決的戲碼,從早期羅素爺爺Bill Russell對上張柏倫,到後面歐尼爾和姚明的東西大對決,以及近期一點的魔獸霍華德(Dwight Howard)與拜南(Andrew Bynum),上述這些內線大個子有著很強悍的單打能力,無論是在防守和籃板能力都是很有宰制力,不過像是這樣的傳統型內線球員被現代所流行的"小球"給淘汰。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自從聯盟開始吹起小球熱潮,球隊開始不需要傳統的內線長人在拖累球隊的進攻節奏,這點我們可以從近三年稱霸聯盟的兩支球隊勇士和騎士身上明顯看得出來,兩隊的中鋒球員基本上都是球隊裡面的配角,有時候甚至會擺上有外圍能力的大前鋒充當中鋒的角色,基於這點很多的長人不再追求所謂的鴨霸型打法,逐漸轉向於速度和中長距離的投籃,在休賽季期間有看到很多聯盟中的內線長人在做減重訓練,為了跟上球隊整體比賽的速度,本文將會挑出幾位聯盟當中轉型的高砲塔球員作為介紹。
保羅船長離隊,解放幹籃哥的攻擊範圍—Blake Griffin
今年球季初看得出來快艇有很多機會讓Griffin在高位接球做外線的投射,前幾場比賽下來Griffin的平均三分出手次數高達5.8次,占了所有出手比例的1/3,更驚人的是竟然有高達43.8%的三分球命中率,這點跟以為大家所認識的Griifin有點不同,過去Griffin的生涯當中每場的三分球出手次數都不到1次,一直到去年三分球的出手選擇開始提升,不過命中率還是處在33%左右,看得出來這兩年開始Griffin對外線能力做了不少功夫。
回到前幾天Griffin對上拓荒者投進的那顆絕殺三分,如果大家仔細去看那波進攻,可以看出最後這波進攻真的是有打算做給Griffin投三分的,首先透過簡單的掩護讓Griffin上高位接球,接著Beverley透過跑位小小擋住Aminu,也讓Griffin有一個短暫的小空檔出手絕殺或荒者,可見Doc River認為Griffin有外線能力投進最後一擊。
[embedded content]
走在前面,表弟轉型高砲塔—DeMarcus Cousins
說到轉型不能不提到去年轉到鵜鶘的表弟DeMarcus Cousins,早在2015年開始表弟就開始有較多的外線出手,到了16年球季平均每場三分球出手已經多達5次,今年前面5場比賽下來更是高達7.6次的三分出手,不過NBA名嘴Barkley曾在節目上提到,Cousins要減少三分球出手的次數,如果只是3成多的三分命中率對球隊幫助是不大的,Cousins還是需要多進攻籃框替其他隊友製造機會。
歐陸長人內建外線能力—Marc Gasol、Porzingis
歐洲長人一直有著很好的外線能力,像是德佬(Dirk Nowitzki)、Peja Stojakovic都是聯盟相當知名的球星,像是帶領灰熊開季打出好成績的Marc Gasol這兩年也開始增加了三分出手次數,本季到目前為止命中率也有4成3的表現,歐陸長人的特色在於他們比那些黑人中鋒更為靈巧,不論是在速度和外圍的命中率,都相對優異許多。
[embedded content]
時代的眼淚—Dwight Howard
相信10年前你問別人你覺得Dwight Howard怎麼樣,大家一定都會用O'Neal接班人形容這位聯盟頂尖的中鋒,這個曾經帶領魔術打贏小皇帝帶領的騎士殺入NBA總冠軍戰的禁區悍將,如今怎麼變成無人問津的過氣球星。
真的是Howard變爛了嗎?雖然能力下滑是事實,不過這也是因為現在NBA根本不屬於他的世界,Howard最大的缺點就是他跟O'Neal一樣只要離開那個禁區的圈圈就完全沒有進攻威脅,罰球也是糟的嚇人,除此之外速度也跟不上,整個攻防轉換完全不行,你有禁區宰制力又怎麼樣,現在誰不是在外線投三分,像是去年Howard還在老鷹隊時,教練在最後決勝期不讓Howard上場,雖然如此Howard近年還是都能繳出雙十的數據,做好一個"中鋒"的角色,只能說時不我予,紅過就好。
俗話說10年河東10年河西,在這種主打小球和外線的世代,如果不能隨著世代的變遷而進步,總會被環境淘汰,這也是這個世代的內線球員必須面對的課題及挑戰。
from NBA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http://ift.tt/2zdX4d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