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今年創下 15 來年進場人數新低,正面臨年輕族群流失的問題,不得不想方設法增快比賽節奏,試圖吸引更多新一代球迷進場,其他職業聯盟也面對的問題。
雖然看起來大聯盟已經有危機意識,但事實上每年的營收卻仍創新高。根據《富比世》雜誌公佈的數據,大聯盟的年營收已經連續 15 年成長,今年更首度突破 100 億美金(約 3,000 億新台幣)。
1992 年,前任聯盟主席 Bug Selig 上任時,聯盟的年營收只有 12 億美金。25 年期間,扣掉通貨膨脹,成長 325%,平均每年成長 15% 左右,可說是非常成功的職業聯盟。
《富比世》雜誌的記者 Maury Brown 寫道:
"The growth is due in large part to baseball's compelling postseason play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media rights—both traditional television and digital--and continued labor peace."
「(營收上的)成長來自於近年季後賽的精彩對戰、傳統的電視與數位轉播權利金,還有持續穩定的勞資關係」
"compelling"「令人注目的」,和 "attractive"、"appealing"「具有吸引力的」意思相近。"appeal" 除了「吸引」之外,還有「上訴」的意思。棒球場上會見到的「促請裁決」,英文就是 "appeal"。
雖然進場人數下滑,但待在電視機前看棒球的人口卻變多了。Brown 繼續寫道:
"Television media rights continues to play a part in revenue growth for the league. The regional sports networks that support regular season broadcasts for the 30 clubs continue to be a ratings success and ratings were up significantly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2017."
「電視轉播權是聯盟營收成長的關鍵。今年負責轉播 30 支球隊例行賽的地方體育頻道收視率相當不錯,全國轉播的收視率也有顯著成長」
"ratings"「收視率」是 "television ratings" 的簡稱,"rate" 一般常見的用法是「比率」、「評分」、「分級」。鄉民常說的「過譽」,英文則是 "overrated"。
雖然靠著轉播權利金就能賺進大把鈔票,但大聯盟把眼光放得更遠,持續地投入資源在自身的媒體科技上。相關企業「大聯盟進階媒體公司」MLBAM(在 2015 年分拆出去),自 2000 年成立以來,逐漸站穩職業聯盟經營媒體的領導地位,像是 MLB Network 頻道、MLB AtBat 手機賽事應用程式和 StatCast 等,都是 MLBAM 領先運動產業的傑作。
"The league sold its majority stake to the Walt Disney Co. to for $2.58 billion while retaining a 15% minority stake."
「聯盟保留 15% 股權,將大部分股票售予華特迪士尼集團,賺進 25.8 億美金」
"majority"「大部分」,"major" 當形容詞有「大部分的」、「主要的」之意,「大聯盟」的原文就是 "Major League Baseball",反之就是「次要的」"minor",而小聯盟就是 "Minor League"。
靠著多角化經營,大聯盟自身的財務相當健全,也具有因應新科技潮流的適應能力,未來更可能將其成功的經營模式複製到其他職業運動,帶來更多收入。
【延伸閱讀】
大聯盟進場人數創 15 年新低 富比世雜誌找原因 >> http://ift.tt/2kHLHUo
加速比賽開倒車 大聯盟比賽時間不減反增 >> http://ift.tt/2wO1gLK
運動,與運動以外的事 「職業運動爭相改變,只為吸引千禧年世代的注意力」
圖片來源
http://ift.tt/2w3m0Pp
http://ift.tt/2A0JPMW
from MLB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http://ift.tt/2AqXI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