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業運動發展成熟,商機龐大眾所周知。 球團市值更是令人掉下巴,以NY Yankees爲例,根據Forbes(富比士)2017的評估,球團市值高達37億美金,約為1110億台幣,排名MLB第一。這個數字也可以排進台灣前50大企業。
然而,其實質社會影響力到底有多深遠可能不是我們輕易可以想像的。台灣觀眾透過多元媒體欣賞比賽時常常會讚嘆MLB球場好大、好漂亮,能在這樣的球場看場球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目標啊!然而在這些精彩刺激比賽的背後也包含著球團與政客邪惡貪婪的嘴臉,讓球隊所在地的各級政府只能大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從1990年起,美國城市、州政府已陸陸續續給職業運動球團的建新球場補助金超過200億美金。這樣類似的案例仍不斷在各大城市上演。別忘了,美國的職業運動有The Big Four(NFL, MLB, NBA, NHL)他們個個都虎視耽耽覬覦著政府的荷包。近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Yankee Stadium. 2009年完工最終造價25億美金,州、市政府補助金4億3千萬。綠油油的美金要從哪裡來呢?當然是稅收、與地方政府債券等等,那到底為什麼地方政府非得要吞這一條?
球團的存在是為了營利,只要能夠賺錢當然要無所不用其極。所以長期策略當然就是想要興建更大的球場賣更多的門票,短期策略就是修改現有球場增加豪華包廂、座位。球團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威脅利誘"所在地政府,請相信用這個字眼一點都不誇張。
手段一:明白告訴政府,不出錢,就搬離!這套說詞的出現率最高。但事實顯示,近年只有一個球團辦到。而真正"說到做到"就只有NFL St. Louis Rams, 也就是現在的LA Rams.
手段二:發動球團支持的黨派與民意代表給州、市政府壓力。一般而言,這些政治人物多少都要從商業團體拿政治獻金,所以也就必須出面幫忙"喬"球場。(有沒有發現這叫利益共生,各國都一樣,我國亦然。)而且,根據報導多數政治人物都不願見到自己在職期間有職業球隊搬離自己選區。
手段三:聘請顧問公司進行民意調查、公布商業數據與淺在的經濟效益。球團通常會說,新球場會帶來蓬勃商機、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城市商業發展等等空頭支票...
過去有些社會團體出面大聲疾呼阻止政府補助(Stadium Subsidy)私人球團蓋球場。學界也曾用經濟理論做過數十次研究調查表示,蓋新球場並不會明顯刺激經激發展,或為地方帶來商業利益。這個部分是球團跟學術界爭論的重點。
從職業運動上來看,美國學術界終究敵不過商界。從進幾年的例子來看,球團蓋球場都或多或少可以從政府拿到補助款。
從下表可以看出,從政府撈到好處的前十名有四支是MLB球團,State of New York and NYC果然是大州、大城市,財政能力可以負擔起Yankees and Mets的索求,兩支球團共挖走超過6億美金。要知道紐約還有兩支NFL(Giants and Jets), 兩支NBA(Nets, Knicks).從下表可以看到Nets也從地方政府成功搬走1億多美金。
前十名中,另外兩支MLB球團都是NL的球隊,他們是Milwaukee Brewers的Miller Park與Cincinnati Reds. 其中Miller Park就是有黃色溜滑梯的那個球場。我們台灣選手王維中曾經在這球場出賽,台灣也轉播過幾場,球迷或許不陌生。球場造價5億4千萬美金,政府出資一億美金。
然而,這樣的補助會發生政府預算的排擠效應。也就是說,原本要做的基礎建設如造橋鋪路蓋公園,改善偏遠地區教育環境,改善治安,增加警力,改善汙染的環境,增加圖書館內容,蓋博物館等等...都會因此而降低其他預算支出。
所以我認為,既然政府補助龐大資金興建球場,球團應該要大量回饋於社會。我們時常在轉播看到,球隊邀請軍人、弱勢族群觀看球賽這些都是少數回饋的具體表現。
但是以球團賺錢的程度,應該要再貢獻更多。要知道球團賺錢的方式多而且數字驚人。以Brewers為例,球場命名為Miller Park, 球團還從Miller Berwing Company(啤酒製造公司)拿到4千萬美金的命名權。另外還有媒體的轉播權利金,這個也是天文數字。
from MLB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http://ift.tt/2jd27j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